三十年前,當路遙如一顆新星閃耀在中國文壇上的時候,我這個發燒友正做著甜蜜的文學夢。從那時起,對其崇敬之情便如滔滔江河不可遏止。在我心目中,他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他所創造的高度,自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欣逢“十一”長假,就如當年路遙把完成《平凡的世界》作為一種莊嚴的使命一樣,我北上西行,朝圣般踏上了追尋路遙的征程,去尋找一種心靈上的皈依。 10月的陜北,紅高粱、谷子都已顆粒歸倉,漫山遍野滿目蔥綠,黃土高原上的山嵐已不再是路遙筆下裸露的渾黃。從古城榆林沿210國道,一路上秋雨綿綿,不由想起《早晨從中午開始》中寫到的陜北人對雨雪的喜愛。穿米脂,越綏德,下午五點多鐘,在通往清澗縣城半路上的王家堡村,忽然峰回路轉,鑲嵌在國道邊山體上“路遙故居”幾個大字映入眼簾。這里是路遙的出生地,他八歲以前在這里度過了貧苦的童年。 故居在國道東側,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陜北窯院。低矮的土墻,簡陋的兩扇木門,三孔破窯洞,這窯洞分別是路遙父母、他和弟弟王天樂等人的居室。窯洞門口并沒有富裕人家用石料或磚塊拱砌的門頭。院子的一角是放置農具的雜物間、做飯的灶火,另一角是茅廁。院內三棵棗樹枝繁葉茂,熟透的紅棗落了一地。嘗著甜絲絲的果實,想起《平凡的世界》中描寫的雙水村中秋的“打棗節”,那是全村一年一度的狂歡。 也許是天色將晚,偌大的院子里就我獨自一人。我靜靜地站在棗樹下,體會著路遙當年的貧寒與孤苦。饑餓的童年,給他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八歲那年,他被過繼給其伯父家,養父養母家的景況也好不到哪里。然而,正是這種惡劣的環境,鑄就了他堅強的性格和超人的毅力,形成了他“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的基本人生觀。 國道的西側是路遙紀念館,同樣游人寥寥。館內以實物、手稿、蠟像等,展示了路遙的一生。一幅幅感人的照片,抒寫著他平凡而又壯麗的人生。路遙的作品,不僅感動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他以生命為代價、以血為墨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正如作家陳忠實所言:“就生命的歷程而言,路遙是短暫的;就生命的質量而言,路遙是輝煌的。能在如此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創造出如此輝煌如此有聲有色的生命的高質量,路遙是無愧于他的整個人生的,無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的。” 斯人去矣,光彩依然。站在紀念館外的小廣場上,仰視對面黃土高坡上的路遙故居,我想,這不起眼的一方院落,應是當代文人的精神家園啊! >>>更多美文:生活隨筆
- Oct 14 Mon 2024 17:33
不一定要說出口,行動也可以證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